【聚焦中心·聚力发展系列专访三】专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俊奎

时间:2020-05-11 10:17 来源:南理工 浏览数:9160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和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击楫勇进在中流,站在接续奋斗的新起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党委宣传部现策划推出“聚焦中心·聚力发展”系列专访,邀请学校相关学院负责人,对本单位落实年度主要工作、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及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具体举措作深度解读,从而充分体现各学院如何以更强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来引领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全力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结合学校2020年工作布置会主要精神,请您谈一谈今年学院的整体工作计划安排。

李俊奎: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和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学校2020年工作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聚焦铸魂育人,全力办好思政课”的目标定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奋力推进特色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铸魂育人神圣使命为导向,按照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聚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四项关键任务,理清工作思路,找准突破口,高质量完成学院全年工作任务,确保学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扬优势、显特色——持之以恒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重点,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法创新、社会调查等,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讲》选修课。

优化课程内容供给,深化教学改革,举全院之力打造“聚焦铸魂育人使命,具有军工底色和工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进一步推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名课培育工程”,加强已有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一室一品”建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和一定社会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

强短板、补弱项——全力以赴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围绕学科申报标准整体推进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进一步凸显学科特色、扩大学科影响,根据国家政策安排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共建相关工作。

学校与省委党校共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字仪式

强化高层次项目的前期培育和组织支持,力争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整合资源、凝练特色、优化组织,力争新增省部级以上学术成果奖励2项以上。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高标准、高水平——坚持不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用足用好政策优势,以重点引进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为主,积极引进校外高水平师资,力争新增师资10名以上。

加大培育力度,进一步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术水平,通过职称晋升和人才引进实现正高职称教师新增2-3名。

记者:处在全力实现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关键起步阶段,请您谈一谈如何统筹推进防疫工作与学院的改革发展。

李俊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影响,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省及我校疫情防控会议精神和各项措施,主动转变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各项挑战,通过瞄准“三个有力”统筹推进年度各项工作有序恢复,确保防疫、复学“两不误”。

闻令而动,部署执行有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以来,学院党委会集中学习5次,及时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传达上级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和安排,确保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每一条信息、每一项措施要求等都“无延时”“无递减”地发送给师生,不打折扣地落地落实。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调整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成立防控工作组,制定工作预案。

学院每天关注和掌握每一位师生的动态(健康、行程、接触人群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人头准”。严格、按时、准确地做好信息上报、进校审批、师生教育等工作,形成“一类一策”、动态管理,确保传达不漏一人、统计不错一人。

张骏书记在线听思政课

付梦印校长听取学院疫情防控、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汇报

开好“云课”,教学组织有力。为了如期开课,提高线上授课质量,学院狠抓线上教学主阵地建设,充分准备、提前调试,积极完成课程线上教学预案,组织教师线上培训50余人次,严格落实“延期不延教,延期不延学”。春季学期本科生5门思政课,3门本科生选修课,92个进度正常开展在线教学。研究生思政课中,硕士3门4个进度、博士1门2个进度,以及博士专业课4门、硕士专业课7门正按要求陆续开课。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抗疫内容,讲好抗“疫”中的中国制度、中国优势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讲”专题讲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指挥疫情防控的人民立场与思维方法,“毛中特”课程专题讲授大国疫情治理政策,“思修”课程讲授抗疫事迹和抗疫精神,“纲要”课程讲授疫情防控史。学院对在线教学内容的质量进行把关,学院领导分别登录到在线课堂进行听课。

廖文和副校长听取学院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情况汇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千老师在开展线上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李京京老师在和学生互动讨论

主动作为,推进恢复有力。疫情发生以来,学院不等不靠,通过线上QQ群、微信群、腾讯会议、学习强国等平台推进各项工作。目前,学院教师除1人公派访学外,其余教师均已返宁返校。把做好应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15人,目前已有1人考上博士、1人签约。其他同学正在积极备考事业单位、教师编制等。学院领导、导师“一对一”联系,积极提供政策、资讯等,目前进展情况良好。学院加大组织动员力度,广泛发动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课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参与数均创新高。积极做好对接谋划,做好主办学术会议的前期组织工作。面向疫情防控常态化,及时调整工作方式,线上党员工作、学位论文线上答辩、人才引进视频面试等顺利进行,复工复产工作进展顺利。

记者:结合“十三五”以来学院发展情况,请您谈一谈“十四五”规划的整体思路。

李俊奎: 针对学院目前在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方面存在的短板,“十四五”期间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文件精神以及《特色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按照学校规划整体工作部署,以进一步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为目标,把学院初步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

聚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示范工程”建设,打造教学品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金课”“精课”“虚拟仿真课程”等代表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上有新突破。

引导全院教师牢固树立教学是立院之本的观念,花大力气积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省部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项。

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水平。加大力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研究”“新时代‘两个强国’建设思想研究”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确保团队、成果向特色方向集聚。积极扩大学术影响,每年举办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尽快形成具有军工底色、工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紧缺型学科。注重过程培养和全链支持,力争在省优秀博士论文、省优秀硕士论文方面取得突破。争取与全球前200名海外高校共建合作项目。

强化品牌特色,提升科研产出质量。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研究”“新时代‘两个强国’建设思想研究”主攻方向,以高层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智库建设为牵引,力争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十四五”期间,力争省部级研究基地、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高水平学术论文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形成若干个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在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上取得新进展,实现到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

突出人才导向,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思想政理论课名师培育工程”,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选好苗子、完善机制,创造条件进行支持和历练,对教学科研岗和教学岗教师实行分类管理与评价激励,努力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疫情期间面试拟引进的青年教授

按照1:350师生比逐步配齐思政课教师,力争到“十四五”末专任教师数达标,其中教师结构、能力水平、社会影响得到同步优化。

  

院长简介:

李俊奎,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项,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含合著)9本,主编硕士研究生教材1部,参编教材8本,发表学术论文(含合作)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