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心·聚力发展系列专访五】专访化工学院院长朱俊武

时间:2020-05-11 10:18 来源:南理工 浏览数:10514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和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击楫勇进在中流,站在接续奋斗的新起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党委宣传部现策划推出“聚焦中心·聚力发展”系列专访,邀请学校相关学院负责人,对本单位落实年度主要工作、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及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具体举措作深度解读,从而充分体现各学院如何以更强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来引领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全力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结合学校2020年工作布置会主要精神,请谈一谈今年学院的整体工作计划安排。

朱俊武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布局、双一流建设和第五轮学科评估大考、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的关键之年,化工学院结合学校2020年工作布置会主要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五个聚焦,对标一流、抓好落实,扎实推进。


在党的建设上向立德树人聚焦,实现系统化。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院工作的全过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实践考验;积极探索“云端党建”模式,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坚持“支部活动不下线,党员教育不断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用抗击疫情的先进事迹上好“思政课”。

在学科建设上向深度融合聚焦,实现体系化。瞄准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凝练学科内涵,发挥军民融合特色,凸显特种能源化工优势,找准立足点,聚焦特色点,加强学科的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客观分析学科的优势和短板,找准突破口。

在科学研究上向主攻方向聚焦,实现组织化和特色化。提高主动谋划和主动作为的能力,做好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的培育、申报和建设。加强科研方向的顶层设计,选准主攻方向,聚焦重点,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强化有组织的科研行为;通过团队考核政策的实施和引导,加强团队建设,凸显团队带头人和教师对学科核心指标的贡献度,增强团队力量。

在人才建设上向系统思维聚焦,实现层次化。注重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从体系和方法的高度入手,着力培养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培养代表国家水平的人才。通过优化分类评聘,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学科内涵的人才引进机制,促进杰出人才的引进,并在博士后建设上发力;突出团队理念,加强国际化,深化建设人才团队。

在平台建设上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实现一体化。学院各项工作不是割裂的个体,从高峰学科方向培育、重大项目实施、核心成果产出到重大平台建设是一体化的培育链条。平台建设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立足特种能源化工学科前沿,构建一批有特色、有水平、有规模和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切实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和申报,提升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


记者:处在全力实现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关键起步阶段,请谈一谈如何统筹推进防疫工作与学院的改革发展。

朱俊武:当前抗疫斗争正从以防疫为主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并举转变,学院将抗击疫情凝聚的强大合力转换为发展的强劲动力,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院改革发展的挑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力争取两不误,力争推动本单位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奋战疫情不辱使命。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组成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和启动《化工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化工学院春季开学工作方案》、《化工学院博士生返校后相关管理要求》等相关规定;通过电话会议、微信群、qq群等多种形式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上级和学校关于疫情的重要指示和文件精神,全面统一安排部署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到人,落细落实防疫工作。学院党委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事业发展,对教职工返校、部分学生返校、线上教学、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就业指导、实验室消杀等工作进行逐一部署,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主动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


立足本职岗位,坚守教学育人阵地。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有关要求,学院提前部署、线上线下有序衔接,2月24日开始正式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学院精心准备,多次组织各类线上教学平台使用培训和测试工作,组织15位授课教师开展教学示范,教师择优选取网络平台,多种教学模式混合使用,取长补短,给学生们最优质的教学服务并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真正把线上教学工作抓实抓细。目前,学院开课94门,涉及上课教师63人、上课学生近5300人次,到课率99%。


彰显责任担当,爱心助力疫情防控。疫情期间,广大师生党员迅速行动,共收到373名师生党员的捐款。学院年轻管理干部5人加入学校“兰杉先锋突击队”,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当好排头兵;身处湖北疫区的张丁老师主动参与到当地的志愿者工作中,为所在乡镇进行疫情数据统计和防疫工作。在家的大学生主动投身到战“疫”前线,帮助他人、守护家园。目前学院共有40名学生参与了志愿工作,其中,身处湖北黄冈疫区的2019级本科生朱襄来,主动担任志愿者,负责搬卸全国各地捐赠而来的物资,他们团队的工作场景曾在央视2月10号《新闻联播》播出,他还拿出压岁钱和平时省吃俭用的生活费,向黄梅县慈善会疫情防控专项募捐捐款3000元。


加强就业创业,多措并举主动作为。学院积极搭建就业保障“云平台”,与用人单位、就业基地线上对接,主动搭建招聘平台,2月以来,通过就业QQ群等渠道向毕业生推送招聘信息80余条,举办了“南京理工大学2020届化工类本科毕业生春季线上专场招聘会”,通过线上方式目前已达成就业意向30人;毕业年级推进促进就业“云指导”,辅导员赵玉瑜开展了“生涯大学堂”直播讲座,助力学生明确求职意向,提升就业能力;辅导员和学生骨干推进就业创业“云服务”,对经济困难生、学业困难生、湖北籍学生建立就业档案,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清晰掌握学生情况,努力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记者:结合“十三五”以来学院发展情况,请谈一谈“十四五”规划的整体思路。

朱俊武:十三五以来,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综合实力和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十四五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学院将加强战略谋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国际交流为主线,进一步坚决打赢学院事业发展攻坚战。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构建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放学院所有课程、专业和发展路径,由学生根据自己职业愿景自主选择,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化工大类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验、实习和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为主体,创建“导学研讨—实验实习设计—科研训练”实践教育体系,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校企共建工程研发平台为抓手,构建先进的化工大类学生实践平台,创新科教育人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管,持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构建创新科研框架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呈现增量多、质量高、影响大的特点,学院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勇攀高峰、担负使命。重点加强国家级奖励、重大科研项目、平台的培育、申报和过程管理,提高主动谋划和主动作为的能力;整合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科研框架体系,落实“人才进团队,团队进平台,平台进领域”,实现以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建制,以首席科学家为核心、团队为建制、平台为保障的科学合理的科研构架;整合资源,强化科研平台和大型设备共享机制,加强学科平台和公共平台的建设。

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流师资队伍。围绕核心学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建设学科方向汇聚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清晰、成果突出的一流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继续深入推进学校“青年教师成长助推计划”,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实施多元考核机制,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将国际化建设融入核心工作,开展全方位、有重点、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工程,通过“引进”和“培养”两个维度,加大教师国际学术交往能力的培养;实施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学生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学生应对全球化的能力;引进海外优质学术资源,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实现学院国际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众志成城战疫情,携手并肩渡难关。让我们在学校的领导下,践行初心使命,提升内涵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扎实推进,扛起主体责任,往实里做,往实处行!

院长简介:

朱俊武,1976年7月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优青,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中材料微结构调控、设计和性质研究。已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他引8000余次,最高单篇他引15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7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