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的支撑专业,是江苏省能源动力重点专业类组成专业,具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和工程热物理博士点新能源方向。本专业成立于2010年,是我国首批11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之一。
本专业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科基础,重点讲述新兴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常规能源、固体废弃物的高效清洁开发,在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及能源动力设备与系统等方向具有优势。毕业生可从事新兴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的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运行控制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兴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高效清洁开发利用、常规能源与固体废弃物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能源动力设备与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从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器件、设备与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测试、运行、管理等专业工作,富有专业精神、视野开阔、竞争力强、创新意识浓的高素质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
三、毕业生能力和学分要求
1.毕业生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以能源高效清洁转换为核心的新能源与能源利用相关基础知识,如力学与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工程数学基础、高效清洁能源基础理论等,掌握前述四个方面的基本专业技能,接受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新能源专业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素养;
(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3)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5)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课程模块 | 课程性质 | 修读学分 | 备注 |
通识教育课 | 必修 | 38 | |
学科教育课 | 必修 | 37.5 |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 | 55.5 | |
专业方向课 (方向一) | 必修 | 12 | |
专业方向课 (方向二) | 必修 | 12 | |
专业选修课 | 选修 | 12 | 从本专业开出的22门课程(32学分)中选修12学分 |
通识教育选修课 | 选修 | 8 | 从学校开出的课程中选修8学分;其中, 人文与艺术类≥2门、 经济与社会类≥1门、 创新与创业类≥1门。 |
毕业总学分 | 方向一 | 163 | 另需取得4个素质发展学分,方可毕业 |
方向二 | 163 | 另需取得4个素质发展学分,方可毕业 |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交叉学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六、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能源化学
专业核心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能源动力测量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热转换原理与技术、光伏器件与系统、风能转化原理与风电场规划、风力发电系统与控制技术、生物能源工程、分布式能源系统。
七、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