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立于1986年,是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和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的核心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依托“江苏省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拥有“电子设备热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本专业主要研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动力机械和热工设备的设计和测试技术等。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与“双碳”目标的重大需求,本专业开设了先进能源、智慧能源、电子设备热管理和能源动力卓越工程师四个专业方向。本专业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以院士、杰青带领的教师队伍为主体。培养了大批能源领域中能采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进行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环境保护、电子设备热管理、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能源、电力、环保部门从事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环境保护、电子设备、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研发等方面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能源动力领域相关基础理论,掌握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求真务实,能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能源、电力、环保部门从事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环境保护、电子设备、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研发等方面工作。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人才,借鉴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和提高卓越工程师方向的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能够在从事的领域成功开展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工作,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
(2)能够在社会大背景下鉴定、分析、制定和解决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专业发展和领导能力上表现出担当,在专业技术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
(4)能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交流。
三、毕业生能力和学分要求
1.毕业生能力要求
(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表达;通过文献调研,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项目需求的系统、设备或方案;能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能够自主设计实验、采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和标准,分析、评价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等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能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了解中国国情,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服务社会。
(9)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表达、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能在多学科
(10)沟通:能就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质疑;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能在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理解、掌握工程管理知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交叉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六、专业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热工过程自动调节原理、燃料与燃烧学、热源系统与设备、热力发动机、热工测量原理及技术等。
七、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包括认识实习、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热工综合实验、金工实习、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