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源于1953年创办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模拟计算机研究组,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江苏省品牌专业(2011年)、江苏省重点专业(2012年),本专业2014和2017年连续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是十四五重点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以工业和国防建设为导向,面向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产业需求,依托“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示范中心”、省级校企合作实践中心“IT人才实训中心”、“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研究实验平台和优秀的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注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各行业从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融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计算与系统等方向于一体,以“高性能计算”、“嵌入式计算及应用系统”、“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与系统”为特色,培养了大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综合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产品及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和研究。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公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硬件设计与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与通信工程、图形与图像处理、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发、信息管理与技术咨询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高素质且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学术领军和行业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思维、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计算机系统能力基础、计算机工程专业技术及管理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等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组织管理、合作交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能在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研发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或综合应用,在教学科研、企事业等领域有望成为学术领军和行业精英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培养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包括:
(1)具备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验,深入了解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能提出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及相关解决方案;
(2)具有灵活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相关领域具备较强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成为研发项目的核心骨干;
(3)具有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评价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在综合考虑健康、安全、法律、伦理以及文化等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复杂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具备管理工作团队及项目协调组织能力,能够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并有效实施;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成为团队的管理者及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
(5)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应对科技发展挑战,掌握新兴技术,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三、毕业生能力和学分要求
1.毕业生能力要求
依据学校定位和学科特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所列的12项基本要求,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以下12项毕业要求: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逻辑、模块(组件)分解或算法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伦理、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分析、设计和开发。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机软硬件实验、建立软件模型、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工程的计算机仿真、求解与分析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类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与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3.个性发展学分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依托的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依托的交叉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
六、专业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逻辑基础、嵌入式系统原理、程序设计基础(Ⅰ)、程序设计基础(Ⅱ)。
七、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C++课程设计、硬件课程设计(Ⅰ、Ⅱ)、软件课程设计(Ⅰ、Ⅱ、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