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机械工程)

时间:2018-05-28 17:41 来源:南理工 浏览数:35454

一、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专业源于 1953 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火炮 与自动武器、弹药与引信技术专业,1974 年单独分建机械制造专业,1978 年起开始招生, 1984 年获机械制造、机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 年获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 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机械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教育部国 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江苏 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工程专业融智能机械设计、智 能制造装备、机械电子、先进制造于一体,培养的毕业生可在高端制造装备企业、智能制造 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各种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及生产线的研发、设计、制 造、控制、检测及生产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专业以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面向智能制造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优良品德和素养、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家国情怀,能够在机械工程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左右的培养目标具体为:

1)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和社会道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2)工程能力:掌握扎实的数理力基础以及机械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在机 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控制、检测及生 产管理工作的能力;

3)职业竞争: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具有成为管理者或 技术骨干的能力;

4)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主动拓展自身能力以适应个人发展、技术进 步和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5)团队合作:具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在团队中有效地发挥领导者或成员 的作用;

6)服务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四个自信的坚定信念,并具有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毕业生能力和学分要求

1.毕业生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力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检测控制、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image.png

image.png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依托的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依托的交叉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六、专业核心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流体力学基础、控制工程基础、 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电工学、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测试技术、企业运营 与技术管理等。

七、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模拟与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