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全国首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招生始于1994年,专业所隶属的工商管理学科是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科学完善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多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及获多项省/部级奖励。专业课程教学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和本科生班导师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了提升学生在相关学术研究和商业情境(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管理、文化管理等)中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趋势,本专业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通过强基础(重数理和IT技术)、精方向(组织管理和业务伙伴HR、社会责任和员工关怀HR、数字化和智能化HR、科技和创新人才管理HR)、多层次(学术和实务进阶)的教学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当前社会和技术发展趋势,具备综合管理思维与国际视野、良好人文科学素养、数理分析素养、信息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及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分析和组织人事管理等专业性工作的管理学科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及具备较高专业科学素养的研究、教学人才。
三、培养要求
1. 毕业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了解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关的研究和实务方法、技能训练,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数智化趋势的良好政治道德素质、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以及扎实的调查研究、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在本专业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将达到:
(1)思想品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益意识,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具有担当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科学素养:具备中国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建设史的知识;具有科学素养、人文底蕴、文化品位和进取精神;具有家国情怀,能够传承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和惯例,具备职业伦理、职业认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动态;掌握较丰富的跨专业知识,并具有在不同领域融通应用和实践的技能。
(4)应用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的政策依据、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5)创新能力:能运用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并开展调查研究,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能发现、辨析、总结、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6)信息能力:具有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恰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7)沟通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能力。
(8)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在团队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协作完成复杂性任务。
(9)国际视野:了解本专业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具有文化自信,能尊重和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
(10)学习发展: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2.毕业学分要求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依托的主干学科:工商管理
依托的交叉学科: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和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与测评、培训管理[英]、绩效管理[英]、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七、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工程技术实习、学年论文、科研训练、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