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知识产权)是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与知识产权学院合作建设的特色复合型专业,培养掌握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起源于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雷达”专业和“指挥仪”专业。现为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省部级品牌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主要领域是运用现代电子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和信息处理。本专业在先进雷达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
知识产权专业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知识产权学院,培养理工文复合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知识产权人才。该专业拥有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和省级知识产权创新实践教育中心。专业所在的学科具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法律硕士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研究于一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需求,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应对世界多样性和快速变化挑战的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国防和民用领域胜任信息获取、处理、通信等相关电子系统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试验、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通过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背景,进行基础性的知识产权法学和管理学训练,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熟知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培养基础知识宽厚、专业能力扎实、求真务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急需紧缺人才。
毕业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适应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专业知识以及知识产权等交叉学科知识,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具有创新性解决不确定环境下复杂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工具从事电子系统相关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成为从业单位的相关技术和业务骨干;
(3)具备工程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法律、知识产权、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毕业生能力和学分要求
1.毕业生能力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知识产权)是电子信息工程与知识产权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特区。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其他有关电子信息工程的自然科学和知识产权知识,以及电子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显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电子信息工程师和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集成调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知识产权实务的基本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与能力:
(1)工程知识、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所需的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知识产权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知识产权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表达;通过文献调研,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项目需求的系统、设备或方案;能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知识产权、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展研究,能够自主设计实验、采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以及对技术研发中的法律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应用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程序进行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数据处理与分析,并理解其局限性,同时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渠道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进展。
(6)工程与社会:了解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基于工程背景知识客观评价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等工程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采用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多种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在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能够理解、掌握工程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依托的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依托的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法学、管理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通信电子线路、雷达原理、无线网络技术、通信原理及其专利分析、发明创造学、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文书撰写、民法学、刑法学、专利法学、著作权法学等。
七、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电路综合实验、电子线路综合实验、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系统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创新创业实践、通信电子线路综合实验、信号分析与处理综合实验、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验、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