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

时间:2023-06-22 10:20 来源:南理工 浏览数:23462

李鸿志

李鸿志  弹道学家。19375月出生,籍贯北京。19618月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弹道学会主任委员等。1988-2000年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国防科研、教学工作。创建“中间弹道学”学科,论证、建设并主持运行了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开拓“超高速电热发射技术”新领域,主持完成“工业爆炸灾害力学”、“流体边界层减阻与控制”以及“瞬态流场测试技术”等重点研究任务。先后获国家发明及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5项、“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兵器工业功勋奖”、“光华基金特等奖”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撰写论文、著作100余篇(部),培养博、硕士及博士后50余名。



王泽山

王泽山  含能材料专家。193510月出生,籍贯吉林省吉林市。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发展了发射药及其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提高了发射效率,使发射威力超过国外同类装备的水平;创制了我国独有的“远程等模块装药”,成果已在多种武器型号中装备。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奖;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 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7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5部。



芮筱亭

芮筱亭  发射动力学家。19568月出生,籍贯江苏镇江。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1986年和1994年在南京理工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科协主席、发射动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军委科技委委员(兼职)。

长期从事发射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在国际上被称为“芮方法”,成为国际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之一;提出了弹箭高密集度设计、等起始扰动非满管密集度试验、发射安全性评估的发射动力学新原理与手段,提升了我国9项国家高新工程等13型重大装备密集度设计和试验水平与安全性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陈  光

陈光  材料学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协副主席。国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荣获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留学回国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领军人オ等荣誉。

主要从事金属材料与加工科学技术研究,在轻质耐热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非晶复合、钢铁及加工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重要创新性贡献。提出全过程控制定向凝固学术思想,发现定向凝固存在特殊现象,提出定向固态相变晶体取向调控原理,发明了液-固与固-固相变协同控制的晶体生长方法,突破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只控制液-固相变的局限性,有效控制了凝固后具有复杂固态相变材料的最终晶体取向,实现了强度、塑性和高温持久性能的优异结合与跨越提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84件(含国际专利4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付梦印

付梦印  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196411月出生,籍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何梁何利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奖(青年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多个特种装备系统副总师,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要从事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技术研究,在组合导航系统、高动态陀螺技术、陆用自主导航与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重点项目、基础加强项目、国家重大需求领域项目等多个项目,承担研制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系列产品,已出口十多个国家,为国家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政治影响力。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授权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


刘怡昕

刘怡昕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19413月生,1959年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学习,1964年毕业。198507月起,任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分院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等;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共十四大代表;获政府特殊津贴

刘怡昕在精确制导武器运用、模拟训练系统和检测器材研制、提高武器作战效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果。特别是在武器运用与研制相结合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先后获24项成果获国家级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及教学成果奖、21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授权专利10项,主编教材10部。



杨秀敏

杨秀敏  防护工程学家,19426月生于河北省青县,著名防护工程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师从我国爆炸力学领域先驱郑哲敏院士和朱兆祥先生。毕业后先后在总参工程兵第三、第四研究所工作。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武器爆炸效应的数值模拟和防护工程的理论分析、系统论证等工作。率先完成了爆炸成坑及地运动规律的二维数值模拟计算。在触地爆炸效应的研究过程中,最先完成了爆炸成坑和地冲击波传播的数值模拟。提出了若干提高指挥工程战时生存能力的重要建议。建立了预测城市灾害的分析模型。致力于常规制导弹头击中目标后的爆炸冲击近区破坏效应研究。带领博士生编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爆炸冲击数值计算机软件包,建立了武器破坏效应三维数值仿真平台,完成了多弹重复打击安全防护层厚度等系列关键课题研究,为编制新版工程设计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先后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等。



王明洋

王明洋,高技术武器毁伤与防护专家。1966年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军队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高技术钻地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建立了多种高技术武器工程防护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从理论到工程应用和自主创新的跨越,为我军重要防护工程建设和新质防护力生成做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SCI/EI论文120余篇,主编和参编国军标4部,出版专著3部。



苏哲子

苏哲子  火炮武器系统设计专家,193512月生,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县(现咸阳市),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军工行业科研,20世纪90年代初,苏哲子根据军贸市场的需求,提出了由多种武器装备体系研制、体系装备、体系保障发展的新理念,使中国乃至世界长期以来单炮研制走上了体系化武器系统研制的道路,这一理念获得了中国国内外研制部门和军方的认可,引领了中国外火炮发展的方向;在体系化武器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系列化的研发,先后研发了PLZ45-155mm自行炮武器系统、AHS1-155mm自走炮武器系统、AHS3岸防155mm武器系统、SH1车载155mm武器系统等均已成功打入国际军贸市场,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中东海湾军贸市场的垄断;在体系化系列化的创新研发中,在中国首次将分布式计算机、红外热成像、CCDGPS/惯性定位定向导航、数字化通讯、相控阵雷达、激光测距等高新技术集成于火炮武器系统中,使武器系统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模块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兵器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崔向群

崔向群  天文学家,195112月生于重庆市万州,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天文学会(IAU)光学红外技术分会(Division IX)组委、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江苏激光与工程光学学会理事,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项目总工程师。

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将中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中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



杨绍卿

杨绍卿  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19412月生于辽宁省康平县,现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灵巧弹药工程型号总设计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枪炮弹箭专家组顾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1984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研修飞行器控制工程。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是中国野战火箭散布、稳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论体系及末敏弹系统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中国末敏弹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主持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个火箭末敏弹装备和炮射末敏弹装备。创造性地发展了火箭弹散布、稳定性和偏差修正理论,建立了灵巧(智能)弹药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主持研制成功世界一流的中国第一个末敏弹武器系统;成功推进了中国常规弹药向灵巧(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开拓了中国具有重大国防意义的末敏弹这一智能弹药领域,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跻身于美、德、俄等能自主研发智能弹药的先进国家行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发明专利多项。



卢  柯

卢柯  著名材料科学专家,1965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 1990年在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科学》杂志特约审稿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顾问委员会委员;亚太材料科学院委员;《国际非平衡过程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国际《纳米材料》杂志副编辑;《材料研究学报》编委。多次出任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及组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晶化机制-原子集团切变沉积机制;在国际上首创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深入系统的研究了纳米晶体的微观结构、理化性能及相变;首次在合金纳米晶体中发现了反常Hall-Petch关系,在纳米晶体中观察到反常的热稳定性效应、发现了纳米晶体的晶格畸变及晶界致密化现象等。



金亚秋

金亚秋,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专家,1946918日出生于上海,2004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2010年获得获IEEE GRSS Education Award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得IEEE GRSS杰出成就奖;2016年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2017年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长期从事复杂自然环境与目标电磁散射、辐射传输和空间微波遥感定量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自然地表全极化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与成像模拟、特征参数反演与目标重构,形成了“空间微波遥感全极化电磁散射与定量信息”的系统理论;发展了“自然介质矢量辐射传输理论”、及其在地球环境星载微波遥感、探月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了“复杂背景环境与特征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模拟的计算电磁新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宣益民

宣益民  工程热物理学家,19569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8年担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0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512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能量高效传递、利用与控制研究。建立了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了纳米流体导热和对流换热的微观现象与宏观传递性质之间的本构关系,揭示了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的强化机理。发展了近场和远场热辐射的理论与应用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材料的近场热辐射模型,提出了表面热辐射特性调控和太阳能吸收增强方法,建立了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发明了器件-组件-系统多层次的高功率电子设备热控制方法与技术。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



尤  政

尤政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1963年出生,江苏扬州人。1992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2000年在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做高级访问教授,2005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军委科技委领域专家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国防学部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科技部空天领域“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工信部工业强基专家组副组长、工信部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组长等。 主要学术方向为微电机系统(MEMS)、智能微系统及其空间应用。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及在轨运行“TS-1号”、“NS-1”及“NS-2”等多颗微、纳和皮型卫星。科研成果“基于微米纳米技术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实现”、“先进空间光学姿态敏感器技术”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结合理论及军事应用”、“空间微系统与纳型卫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



李魁武

李魁武  中国陆军信息化自行高炮与弹炮结合末端防空/反导武器系统专家, 1943925日出生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现代化自行防空反导武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兵器特聘首席专家。兵工学会火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昼夜型、全自动自行高炮武器系统,填补了我国自行高炮防空/反导领域空白;建立健全了中国自行高炮与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设计方法体系,推动了防空/反导技术与装备跨越发展,曾任多个国家重点武器装备项目总设计师,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阅兵保障先进个人,荣获“中国兵工人才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陕西省兵工局劳模、陕西省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总参兵种部、兵器工业总公司一等功,国防科工委一等功,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一等功。



谭建荣

谭建荣  我国机械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54年出生,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批量与定制相结合的大批量定制设计,工程过渡状态、模糊状态、随机状态建模与数字样机集成仿真,数值与几何相结合的复杂装备多部件关联、多层次配置与多参数匹配分析等技术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列为2004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9项重大进展之一,在包括一批装备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在内的多家有影响的制造企业得到成功的应用,有效地支撑和支持了国产重要装备的设计与创新,推进了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



陈政清

陈政清  工程力学专家,19471028日出生于湖南湘潭,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桥梁等大型结构的工程力学问题研究,最早解决了中国悬索桥和斜拉桥的三维非线性设计计算问题;在桥梁风工程理论与应用方面有重要贡献,解决了颤振,多阶涡振等的多个计算与实验难题;发明的永磁式磁流变减振技术不再需要电源,特别适合斜拉桥拉索减振;发明的电涡流减振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涡流阻尼的耗能效率和阻尼力的放大倍数,解决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难题。上述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国内外多项重大工程,其中电涡流减振技术已逐渐成为土木、机械等多个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5部。

凌  文

凌文(1963.2.1-)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广东省广州市。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致力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大型工程管理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经验。主持了十余项煤基能源重大工程研究,为丰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和清洁转化利用整体水平的提升。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博士后等殊荣,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0项。


向锦武

向锦武(1964.04.02- )。飞行器设计专家。湖南省平江县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1990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3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致力于飞行器设计技术研究、型号研制与人才培养,在无人机系统设计、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做了系统性、开拓性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型中高空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建立了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体系,发展了系列化多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30余名。


杨树兴

杨树兴(1962.11.12- )。野战火箭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河北省唐山市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曾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

长期从事陆军野战火箭武器系统和制导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研发工作,在野战制导火箭武器系统总体设计、旋转弹导航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开创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培养博士40余名。曾获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外国院士

赫伯特·格莱特(Herbert Gleiter

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印度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首次提出纳米晶固体的构想,开创了纳米材料方向,引发并推进了纳米科技的发展。



霍斯特·哈恩(Horst Hahn

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陶瓷、纳米金属、纳米薄膜和纳米玻璃的制备、结构、力学、磁学性能的研究。



哈罗德·富克斯(Harald Fuchs

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进行自组装分子结构、纳米生物技术及针尖-样品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布兰卡(Branka Vucetic)

布兰卡(Branka Vuectic)  IEEE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终身院士(IEEE Life Fellow)、澳大利亚最高荣誉皇冠院士(Laurate Fellow),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第一批特聘外籍专家,中国国家“友谊奖”获得者,是无线通信、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和智能电网领域的世界级权威。